新闻动态 News
李成江|谁说污泥处置跟不上环保发展步伐?
2017-05-26 来源: 亚洲环保网 阅读:1817次
 

谁说污泥处置跟不上环保步伐?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然而,污泥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大多与污水厂建设脱节。预计十三五是污泥处理处置建设高峰期,世界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将会得到广泛采用,从而将我国的污泥处理技术提高到一崭新水平。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李成江认为。

污泥处置跟不上污水步伐?

早期,污泥处理处置没能同污水处理一样严格执行量化考核,成为导致污泥处理处置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有了污水处理行业作为领跑者,污泥处理怎能落后?自2010年前后行业期刊广泛开展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学术交流,国内污泥处理处置方向基本明确,相应的法规、技术标准正在不断完善,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正在开始规划建设。 

实际上,我国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也早已重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按目前的建设速度污泥处理率在十三五期间会有大幅提高,但是,要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还需作出很大努力。 目前,我国各种污泥处理主流工艺在国内几乎都有应用案例,数量少、普及程度低。

李成江说: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工艺形式单一,稳定化、减量化程度不高。总体来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能力不足,污泥处理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

在他看来,目前,行业内的问题是,污泥处理处置关键技术与设备还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污泥深度脱水技术与设备的开发(降低药耗减少二次污染);污泥消化技术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各种堆肥技术与设备的开发;污泥热干化、焚烧技术与设备的集成开发;污泥堆肥后土地利用的潜在环境风险跟踪研究。

 

此外,我国大部分城市污泥处理主流工艺仍为浓缩脱水外运,脱水污泥含水率为50--80%左右,减量化效果不明显。后续运输处置问题多,目前应用较多的深度脱水不解决稳定化问题,仅为过渡方案。

从我国污泥的泥质分析看,存在处理困难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于污水是污泥的产物,污泥成分复杂。污泥热值和国外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VSS含量基本为40~60%干基热值为2200~2900kcal/kgDS,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VSS含量基本为70~75%;污泥热值为3800~4100kcal/kgDS有利于污泥的生物质回收及最终焚烧处理。

同时,污泥含砂量也是污泥处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因素,目前这方面研究工作正在加紧开展。李成江表示,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市政污泥的有机物含量、VSS含量、热值不断提高,重金属含量不断降低,污泥利用价值也随之提高。

到底有没有好技术可用?

形势如此严峻,污泥处理处置有哪些技术可用,能否解决现存问题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据李成江介绍,目前国内污泥处置途径,主要污泥处理单元技术有 污泥热水解预处理、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好氧堆肥、热干化、单独焚烧、协同焚烧、石灰稳定等。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当地的土地资源、环境背景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在稳定化、减容、减量、无害化基础上充分考虑资源化。

实际上,不少地方的污泥处理处置是因地制宜的,无论采用单一方式还是组合方式,都考虑了当地的特点。比如,我国南方大城市像深圳、杭州、上海、重庆等地,以污泥干化、焚烧填埋或建材利用为主,堆肥土地利用以绿化为主途径的为辅助。

在长沙,长沙污泥集中处置工程采用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技术,工程规模500m3/d,其中餐厨垃圾66m3/d,混合污泥有机物含量53%。热水解消化后的污泥,经板框脱水含固率可以达到40%,可以减少污泥热干化的蒸发量。 

而在北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多以污泥厌氧消化、干化综合利用为主、堆肥土地利用为辅。以天津市津南污水厂为例,近期该厂处理污水55m3/d、污泥800t/d(含水率80%),采用高浓度污泥厌氧消化+板框脱水+干化 技术,实现了两个资源化

一个是,干化后产生含水率40%的污泥202t/d,交给天津市环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生产有机肥料的原料。另一个是,污泥脱水和消化产生的高浓度滤液2000m3/d,采用磷酸铵镁除磷+ANAMMOX菌脱氮工艺,处理后出水排至津南污水厂进水区进行再处理。除磷产生的鸟粪石500t/d,作为肥料外售。 

此外,中等城市以污泥厌氧消化、堆肥土地利用为主,利用于绿化途径的案例也不少。

李成江介绍说,近几年污泥处理的技术研讨与工程实践为污泥处理工程的普及建设奠定了基础。未来,污泥排放的严格监管是污泥处理处置的前提与动力。随着碳减排要求的提高,污泥处理从稳定化、减容、减量、无害化向资源化发展